保护好广大北方地区的全新生命线
——专家解读《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邹伟、王思北)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多位专家分析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我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保护好广大北方地区这条全新的生命线任重道远。条例设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必将对南水北调的顺利运行、发挥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严格水质保障确保清水北送
“南水北调工程以受水区城市用水为主要供水目标,水质好坏是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表示。
记者了解到,东线输水河道全程与天然河湖互相交错,穿越的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线水源条件目前较好,但影响工程水质的因素众多。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晶介绍,条例规定了最严格的水质保障措施。一是实行输水沿线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行重点污染源防控;三是实行水环境生态补偿。
李原园表示,条例规定了工程调水沿线和水源地为保护工程水质而禁止的行为和建设项目,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拆除或关闭不符合工程水质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这些规定能够为从源头上防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工程水质提供保障。
为确保水质安全,条例还对东线工程调水沿线区域和中线工程水源地污染物治理设施、自动检测设备安装、排污口设置、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作了规定;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禁止或者限制采伐、开垦区域;严格控制网箱养殖、畜禽养殖等行为。
“这些规定加强了工程的水污染监测,将水污染防治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原园说。
合理配置水源有效保护环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用水管理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一方面,调水管理涉及调水区及其下游、受水区,水资源配置关系复杂,决策的影响因素多;另一方面,南水北调水将对受水区现有供水体系、用水习惯造成较大影响,管理难度大。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目前我国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受水区地方政府应统筹配置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和当地水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王浩说。
王浩进一步表示,鉴于调水成本将明显高于当地水源供水成本,必须合理配置当地水和外调水,避免出现一方面外调水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继续超采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的局面。
对此,条例做出了明确规定,供水实行由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构成的两部制水价,无论是否用水都要交纳基本水费,同时要求受水区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南水北调水和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源的水资源费和供水价格,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条例还规定,受水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各种水资源,逐步替代超采的地下水,按国务院批准的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实施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和地下水压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严禁在受水区新增开采深层承压水,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进水源转换,退还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改善水生态环境。
全面规范建设管理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分三期建设,目前实施的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
“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的建成,这部分工程的运行管理正逐步摆上议事日程。由于南水北调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工程管理难度大,管理任务繁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建设管理司副巡视员井书光说。
关于这些难点,井书光做了详细介绍:一方面,东、中线一期工程纵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途经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7个省市,涉及国家水行政管理、流域机构管理以及地方政府、工程管理单位和上亿群众的权益和义务,关系十分复杂。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建设项目以及河道采砂、车辆超载过桥、工矿企业尾废水排放等问题,有的已经严重影响区域河道安全、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也必然会威胁南水北调工程诸多重要建筑物安全及供水安全。
“条例的出台,是对各方面的法律约束。”井书光说,条例专门针对工程设施管理与保护做出规定,明确了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划定原则,规定了工程沿线地方人民政府和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义务,提出了工程设施管理与保护的要求、标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多位专家指出,落实好条例规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生产安全责任制,加强运行管理、安全保护和维修养护;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要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和行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线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保护国家基础设施的自觉意识,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