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文分别讨论了为什么要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该由谁来完成等三个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应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以及加强法治、制度、政策和文化、教育、宣传等领域同时进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不仅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更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湖南调研考察时,曾在宜昌市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里对广大员工说:“首先要定个规矩,就是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发展、有序地发展. 对于长江来讲,第一位的是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学习和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关系到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子孙后代的未来. 本文从为什么要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该由谁来完成等三个问题,来阐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和重要领域,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提供思路和借鉴.
1 为什么要抓大保护?
世界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发达了,城市进步了,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了,可同时,人们也发现很多问题相继出现,主要有:资源消耗很快,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20世纪中叶以来,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公害病,造成了大量人畜的死亡. 人类因此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
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描述了化学农药对人和动物造成的健康危害,文中提到:“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是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是灾难. 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唯一的机会”[1]. 蕾切尔·卡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应该改变发展道路的学者,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甚至遭受攻击和污蔑,但她还是唤醒了很多人,有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于1968年成立了罗马俱乐部,一起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经过4年的研究,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重要观点是:地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由于人口不断的增长,粮食已经趋于短缺,资源消耗很快,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这些因素如果不加控制,到某一个时间就会达到极限,地球承受不了,这个时候经济就会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 所以为了避免超过地球资源的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长[2]. 《增长的极限》的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尖锐的争论,人们开始对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了忧虑. 然而,罗马俱乐部限制增长的观点却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甚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增长的极限》还影响了联合国,联合国在1972年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这次大规模的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发出呼吁: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如今,已经过去48年,但这段话到今天仍不过时,这是一次高水平的会议.
这次大会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会议认为,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说明大家还没有取得共识,还需要研究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大会将研究任务赋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不负重望,1983年成立,1987年就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有三个主要观点:①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危机,三者不能分割;②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这与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的观点相一致;③与罗马俱乐部完全不同,不是说要限制增长,而是说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3].
《我们共同的未来》[3]指出:“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仅能够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新的发展道路有两个清晰和重要的特点:一是发展不能是短期行为,一定要长期到遥远的未来,到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二是不能够只惠及局部地方、某些国家,一定要惠及全球人类. 《我们共同的未来》将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称为“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对于环境和发展认识的重大飞跃,具有里程碑意义[3].
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又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会的政治宣言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至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理论至少有四方面的明显差别:①传统发展单纯地把经济增长作为目标,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心经济增长,还关心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②传统发展主要着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可持续发展”关心子孙后代,千秋万代,关心地球上的全人类. ③传统发展是资源推动型的发展. 世界各地多是依靠开采并利用资源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却不注意节约资源,因此往往会在一定时间以后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使发展无法持续. “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知识创新驱动,就是要发展高新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较少的资源来换取经济较快的发展. ④传统的发展是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现在提倡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2年8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目的是总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这次大会的政治宣言有一句非常尖锐的话:“1992年里约会议所确定的目标没有实现”. 联合国报告指出:“地球仍然伤痕累累,世界仍然冲突不断. 海平面上升,森林遭严重破坏,超过20亿人口面临缺水,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的影响,超过220万人因水污染而丧生,气候变化影响日渐明显”以及“世界还面临的其他挑战包括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霸权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贫困人口有增无减,世界和平和安全受到威胁”.
不难发现,世界还存在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国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远未实现,任重道远.
因此,联合国在2015年又制定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关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四大方面,并确立了17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主要包括:要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要实现性别平等;要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的、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等;要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4].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同时人均国土面积小,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因此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成绩很大,但资源消耗很多,环境污染也仍严重. 改变发展模式仍是很艰巨的任务.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为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行动指南[5],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 绿色发展的要点是什么?
要为全球人类造福的绿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绿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必须重视大保护、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生活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中,另一方面使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能够不断进步.
国内外的很多教训表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会造成灾难,例如,过度砍伐会造成森林破坏、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消失、过度开采会使矿产资源枯竭. 再如,由于人口的增加、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局部地区无序的掠夺式开发等原因,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诸多生态问题,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少数支流河段季节性断流干涸、部分水域水体严重污染,渔业资源衰退、流域内湖泊萎缩、湿地减少、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森林植被破坏、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长江流域生态健康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绿色发展需要注意保护的焦点有三方面:一是资源,二是环境,三是生态.
对于资源,必须认识到资源是发展的本钱,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还要十分节约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资源挥霍浪费,但很快就发现资源枯竭了,不能支持进一步的发展了. 2008年、2009年、2011年我国公布了三批共6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县),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属城市14座、黑色冶金城市6座、石油城市3座、其他城市9座,涉及总人口1.54亿. 这说明,发展模式的错误已经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更会使子孙后代面临无米之炊的绝境. 绿色发展就是要人们做到,尽量节约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空气、水、土壤都是人类一刻也不能分割的生命保障体.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气质量降低、水环境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20世纪很多发达国家出现的公害事件已经造成了大批人和生物的死亡. 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消灭污染、保护环境,使人类不仅过得富裕,更要健康,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生态是众多生物的共同体,其中有森林、绿地、湿地、湖泊、河流、海洋,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包括人类.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曾经出现了强调人的重要作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道德地位、权利与尊严,非人事物则没有;在人与非人事物之间没有道德关系,一切非人事物只是可资利用的资源”,这种哲学观念造成了对生态的肆意破坏,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山、水、林、田、草、湖等一切生态系统”. 长江流域的大保护就是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生动地告诉大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一件全民的事,要融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领域进行,这也指明了进行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3 发展绿色经济
世界各地的经验教训都显示,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不可能持续地为人民造福. 人类需要的绿色发展则应该是节约资源、消灭污染、生态优先.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发展绿色经济的途径. 例如,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等[6-7].
循环经济的特点是: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指导人类社会活动;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线性经济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由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改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其主要做法是,尽量不丢弃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是设法回收利用废弃物,生产更多的产品.
循环经济有著名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和资源化(Reuse),当然,在生产的全过程还要做到无毒化、无害化. 循环经济应该在三个不同层次上实施:一是在工厂、企业内部,就是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在一组(群)工厂和企业中,就是建设生态工业园;三是在生产与消费大系统,包括社区、城市、区域,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3R原则[8].
在工厂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清洁生产是预防污染产生的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包括:合理选择原料及进行产品绿色生态设计,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改造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尽量采用物料循环使用或重复使用措施和系统;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和杜绝跑、冒、滴、漏. 清洁生产必须连续不断地加以实施[9].
将循环经济用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就是要尽量发展不同工业企业的共生代谢关系,将一种企业的废料用作其他一种、两种甚至三种企业的原料;还要努力在不同企业中实现能源和资源的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社区和城市的层次上推行循环经济,也可以称为生态城市建设.
党的十六大指出“可持续发展呼唤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创新性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包括长江经济带在内的绿色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上述标准实现新型工业化.
在绿色经济发展领域,还应该包括推进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旅游业等各种不同的绿色产业. 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使资源消耗量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产生的污染物也显著减少,并尽最大可能回收和利用废弃物[10].
3.1 绿色工业和农业
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为主要特征.
工业革命引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问题,依靠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绿色工业需要依靠信息和科技驱动物质和能量更高效地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打通“废物”到再生资源的循环关键瓶颈. 资源要素驱动的工业存在资源供给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转变工业发展的模式,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向信息和科技驱动,加大信息和科技方面的投入,能够有利于工业的信息化和提高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传统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型. 绿色工业以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综合利用为手段,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下降和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为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园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应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量;二是园区内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应建立产业共生关系,将一个工厂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或多个工厂的原料加以利用;三是在园区内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能源和资源的梯级利用,使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四是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共享基础设施. 绿色工业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的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能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胁迫.
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因素,需要进行绿色化建设和生态化改造. 绿色农业将从土地、水、化肥、农药驱动的传统农业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生态农业之路.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自于种植业的化肥、农药和水土流失以及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和水产养殖的饵料投放. 2020年,长江经济带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即将到期,水土流失将得到较好控制,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将明显提升,江湖水产养殖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绿色农业未来需要继续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化方案,加强畜禽粪便还田和制作有机肥,控制水产养殖饵料过度投放带来的环境污染,积极推进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以及种养有机结合,生产更多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的数量增长型向绿色农业生产的质量提升型转变. 修复和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产品生产、固碳释氧、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景观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实现农田和养殖水域永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
3.2 倡导绿色消费
消费是与生产相应的一种行为,消费的下游效应和弹性效应还使其对资源消耗产生很大影响. 下游效应是指:位于物质生产和消费链最下游的消费活动,其产生的资源浪费量往往相当于位于最上游的资源开采阶段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高的资源浪费. 弹性效应是指:消费的人群很大,每个人的一点浪费必将汇合成一笔很大的浪费总量;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的效果往往会被消费数量的增加而抵消. 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11],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及“要使用节水产品、节能汽车、节能省地住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等”.
“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消费模式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这是十分重要的提醒. 我国国土面积仅比美国大3%,人口数却是美国的4倍多,因此我国人均国土面积不及美国人均国土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不及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8.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一样消费,不能像美国人一样过日子[12]. 美国莱斯特·布朗曾经分析指出,“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到2031年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如果届时中国人均资源消耗相当于美国今天的水平,那么,14.5亿人口将消耗全球现有粮食产量的2/3,中国的纸张消耗量将是全球现有产量的2倍;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4人拥有3辆车,则总数将是11亿辆车,比当今全球汽车总量8亿辆还多,中国将需要2 900万hm2土地,相当于目前全世界的稻田总面积,每天将消耗9 900万桶石油,全世界目前的石油产量是8 400万桶”[13]. 莱斯特·布朗不是在反对中国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担心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会对中国人造成灾难.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的指示,一定要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反对大吃大喝,公款宴请;控制私人住房面积;大力推行绿色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优先,鼓励采用自行车. 西方十分流行的高尔夫运动,占用土地面积很大,耗费水量惊人,能够享受的人群很少,对于缺水、地少的中国并不合适. 因此,提倡要舒适不要奢侈,要消费不要浪费,使绿色消费成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3.3 建设绿色城市
城市规模要控制,不应一味扩大、膨胀;公共建筑特别是政府办公楼、广场,不能追求大、洋、阔;反对耗费资源、金钱,以及没有实用价值的所谓形象工程、标志工程. 各类建筑的布局要合理,减少对市内交通的需求;城市交通应以公共交通为优先,提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德国提倡“去中心化”的城市化,即发展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均衡的城市;城市行政资源和服务功能实现等值化分布;振兴中小城镇,推动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无差异发展.
除了大力提倡绿色交通外,还要大力防治环境污染,在工业、服务业和居民住宅等污染排放的源头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加强对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大力开发城市矿山,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循环化和资源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了武汉格林美固体废弃物回收公司以后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3.4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美丽生态
在治理长江水污染的过程中,必须把源头减少污染排放摆在首位,对沿江的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措施虽已见成效,但实质上并不是积极的治本措施,应该采用的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而且,治理长江水污染必须做到上下游、左右岸、干流与支流以及跨省市之间的合作、配合和协调. 例如,长江水体含磷量高,容易使流域中的湖泊产生富营养污染,就必须找到污染源,污染源可能在距离富营养化湖泊很远的上游,但必须抓紧污染源的控制. 此外,据报道,在长江流域的一些支流发现了金属镉的污染,造成了农产品的镉超标,在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寻找镉污染的源头.
有两个问题应该在水污染防治中加以重视:一是水质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为了切实保护长江流域的水质,建议在国家地面水水质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的基础上,根据长江水系的特点和目前的水质状况对长江水系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标准;二是长江水质的监测工作必须加强,监测断面、采样点、监测频率都应该增加,长江是全世界排位第三的河流,少数监测点的水质不能反映真实的水质特征,长江沿途经过了不同的地区,产业分布、人口数量和地质特征都不同,必须沿途合理布设监测断面,才能准确找到污染源的位置. 在同一个监测断面上,江边监测点的污染物含量通常比江中心监测点的污染物含量高,因此应该增加采样点. 监测频率的增加,能较好地帮助人们及时发现污染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此外,应注意长江流域大气污染的防治和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长江流域的山、草、林、田、湿地等各种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以及渔业和各种水产生物的保护,这些都应该放在绿色保护的工作之中.
3.5 加强宣传教育、法治、管理和制度建设
我国长江经济带以21.4%的土地面积养育了全国42.9%的人口,生产了全国38%左右的粮食,创造了全国46.2%的GDP.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长江流域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关系到整个流域乃至全国人民福祉的大事,也是整个流域乃至全国人民的责任. 它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加强宣传教育,使长江流域大保护成为全流域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坚强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开发的重要指示,应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媒体应采用各种方式,宣讲长江流域和全国各地、各民族、各行业以及各方面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开发中做出的成就和生动样本. 以此逐步形成热爱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为当代人民和子孙后谋福利的社会新风尚.
加强法治、改善管理、制定必要的各种制度,也是保护长江流域和全中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必不可缺的大事.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今后还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写进相关法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4]中就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颁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包括: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14].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等.
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主要包括: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系;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利用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
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主要包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等.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和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4 结束语
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绿色发展的重点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 绿色发展是全民共同的期望和责任,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各行各业、公众协同作战,绿色发展离不开法律、政策、制度的保障。
(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已退休),曾任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际科学联盟执委会委员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