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0日讯 (记者 曹红艳)“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有一个口号叫打黑消劣,现在看这个目标按照年均值实现了。”在生态环境部3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通报,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环渤海入海河流劣V类国控断面基本消除。
据张波介绍,近年来,我国坚决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国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804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问题完成整改,为全国老百姓饮水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黄河干流全线达到三类水的水质标准,一些河段达到了Ⅱ类水质。
张波表示,不管国内还是国际如何变化,污染防治攻坚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还存在的问题和短版,首先是一些地方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以及港口码头等环境基础设施有短板,欠账还比较大。二是生态破坏问题比较突出。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在水生态方面的差距明显,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短板。三是水环境风险不容忽视。企业生产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一些地方污染严重,对环境安全造成了隐患。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治理难点。
张波说,“十四五”期间,将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要素。巩固深化碧水保卫战成果,编制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力争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为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了解,今年生态环境部将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指导地方制定差别化的流域性环境标准和管控要求,以高水平保护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力争在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恢复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来源:经济日报